• 首   頁|
  • 聯系我們|
  • 快速導航

就業指導

聚焦“十四五”穩就業

來 源:   發布時間: 2022-02-16 14:02:09   點擊次數: 0

作者|姚凱(複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十四五”時期,我國将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深入貫徹就業發展新理念,加快構建就業發展新格局。從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可以看出,就業優先戰略與高質量就業是《規劃》的主要價值導向,我國要大力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發展格局,必須以高質量就業作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和引擎。


《規劃》指出促就業要瞄準重點群體,分類指導,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增強就業保障能力。大學生作為我國基數最大、最具潛在價值、受到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基礎性人才群體,其就業受到廣泛關注。《規劃》第十條重點聚焦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堅持市場化社會化就業與政府幫扶相結合,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同時《規劃》指出要根據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特點科學規劃,通過整合産業、市場、渠道、政策、技術等多種資源,分類指導、跟蹤幫扶、錯層次支持,實現重點突破,這對于今後一段時期大學生就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


聚焦就業難點,多渠道促進青年就業創業


強調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政策。《規劃》在總結“十三五”就業取得成績的基礎上,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就業領域面臨着人口結構與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勞動力供求兩側均出現較大變化,“就業難”與“招工難”現象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由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長期形成的我國高校專業設置和傳統的人才培養制度與新時代經濟結構、市場需求、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等環境因素之間尚存在着一定的不匹配性,“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被動性失業和主動性失業、東西部地區就業不均衡并存的結構性就業矛盾凸顯。面對上述态勢,《規劃》要求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特别強調将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并持續強化,完善調控手段,充實政策工具箱,通過強化财政、貨币、投資、消費、産業、區域等政策支持就業的導向。


充分擴大就業需求,全面增強大學生就業吸納能力。《規劃》從需求端提出深入實施擴大内需戰略,實現就業擴容,通過強化消費、投資、貿易“三駕馬車”不斷擴大就業容量。并具體對制造業高質量就業、擴大服務業就業、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等具體領域的擴大就業系統地提出了有力的舉措。在積極加強體制内就業的同時,《規劃》提出要積極拓寬高校畢業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提高區域就業承載力,推動區域就業協調發展,實施特殊類型地區就業,壯大鄉村就業内生動力。


積極培育大學生就業新動能。大學生群體具有知識密集型的特點,有着較強的學習能力,對數字經濟的适應性和工作的自主性有較高的偏好度。《規劃》從就業工作的長遠出發,重點提出了數智時代發展數字經濟及新型商業模式創新帶來新的就業市場、就業業态;積極開發新職業,發布新職業标準;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和平台型就業等新就業形态發展。


強調以創業帶動大學生就業。我國高校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但在創新創業帶動就業方面還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規劃》重點就優化大學生創業環境、鼓勵引導大學生投身創業、全面升級大學生創業服務等方面給出了系統性的政策建議。通過充分賦能創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能,并進而實現就業的倍增效應和乘數效應。


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争力。通過技術和技能的培訓提高大學生就業競争力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當前結構性就業矛盾、實現高質量就業的主要抓手。《規劃》要求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改善包括大學生在内的勞動力要素質量,建設一支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适應現代化經濟體系、具備較高職業技能和道德素質、結構比較合理的勞動者隊伍。在勞動者就業技能培訓和培養體系建設方面提出了體制機制、政策、投入等方面的一系列建議。


積極建立大學生就業服務和賦能體系。《規劃》着力強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提出要健全校内外資源協同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多元化服務機制。強化擇業就業觀念引導,推動高校畢業生積極理性就業,加強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創業指導,實施常态化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加強多渠道政策協同,提高供需匹配效率。


乘勢而上,着力促進我國大學生高質量就業

一是模式創新,實現需求側改革和供給側改革的動态平衡。當前大學生就業存在着需求側和供給側失衡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專業結構失衡,與社會需求脫軌,如許多學校熱衷于設立法律、金融、财務會計等熱門專業,但或者市場上存在過剩現象,或者由于專業領域口徑過寬,在大學階段有限時間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難以适應企業的需求。二是随着産業的數字化升級,市場上出現的新職業如大數據工程師、人工智能工程師、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等十分短缺,而目前高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與上述需求存在着較大的差距;再比如圍繞養老産業、大健康産業、食品安全等産業出現的新的職業崗位需求,經常出現巨大的人才短缺現象。三是地域就業機構失衡,就業市場求人倍率差異很大,一線城市就業崗位競争激烈,出現了人才内卷現象,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和二、三線城市衆多崗位卻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針對以上情況,在需求側改革方面,要進一步通過擴大内需戰略實現就業擴容,結合國家重大戰略布局、現代産業體系建設、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創造更多有利于發揮高校畢業生專長和智力優勢的知識技術型就業崗位。同時,要通過改革構建科學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和專業設置機制,使其能夠及時根據就業市場的價格和需求信号調整人才培養标準、人才培養結構和教學體系建設,強化通用職業能力和技能培訓,通過供給側和需求側改革的動态平衡實現高質量就業。其中,高校應充分發揮企業專家和行業專家在人才培養中的實質性作用,在設置專業、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設置課程結構和更新改革教學内容時充分參考産業專家意見,鼓勵校企聯合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在實踐性強的課程中引入企業教師參與共同教學,聘請企業專家擔任就業顧問,綜合提升高校教學的專業化、素質化和産才融合水平。


二是動力激發,提升就業吸納能力,創造就業新動能。通過全面增強大學生就業吸納能力和培育持續有力的就業新動能從根本上促進充分就業和高質量就業。就業吸納能力方面要通過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擴大内需,通過産業升級、産業優化和産業政策促進高質量就業。要圍繞經濟和産業發展精準做好就業推動工作,對于高科技企業、文創産業、生産型和生活型服務業等加大市場性就業的力度;鼓勵圍繞網絡直播、線上學習、網約車、快遞小哥等靈活就業及平台型就業、線上線下融合等新的就業形态積極推動就業崗位供給。在就業新動能方面要緊密圍繞數智時代數字技術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産生的産業創新、業态創新、新職業标準創新、就業形态創新、就業渠道創新,規範和發展靈活用工和平台就業管理,為大學生就業創造新的空間和活力。同時,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培育數智時代的大學生創業者和創業商業模式并使之成為新的就業動力源泉,通過引導和培育高質量創業進一步放大就業的倍增效應。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應加強人才培養的前瞻性改革,着力克服教學滞後于經濟産業發展所帶來的就業影響,通過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手段及時動态掌握社會人才需求,并做出科學的研究分析和預判,及時調整更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綜合能力。


三是賦能發展,加強就業服務和賦能體系建設。充分考慮到大學生就業工作服務體系和執行系統面臨的種種問題,打造強有力的服務和賦能體系。着力塑造大學生正确的就業價值觀和積極的就業動機,圍繞大學生就業過程和就業效果,不僅要大力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水平和技術技能水平的培訓,而且要注重招聘成功能力的培訓,提高大學生就業自我效能感和成功率。着力就建設高标準大學生就業市場體系、深化創業領域“放管服”改革、健全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防範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高校應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科學系統地導入大學教育的整個過程中,指導學生分階段、個性化和系統化地進行職業發展定位,積極組織和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大賽和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四是強化治理,構建科學的就業治理體系。我國大學生就業作為規模龐大的系統性工程,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努力,還要充分調動和激發全社會的力量。未來理想的大學生就業治理體系中,政府要提供有效的就業政策和公共服務;通過高校提升就業教育和就業服務水平;充分發揮企業的就業主體作用;社會中介組織的價格發現和就業網絡搭建作用;要建立遍布全國的大學生就業大數據庫和交易平台,建立大學生人才碼一站式服務體系;同時高校應加強就業服務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利用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構建畢業生信息服務平台,與用人單位共建大學生就業平台,深化與行業和企業的合作,加強與用人單位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實現學生和用人主體之間供求信息的及時準确對接。


Baidu
sogou